历史中穿行的铁路“电翅膀”

发布时间:2024-10-02 19:46:59  来源:爱游戏体育在线入口

  11月12日,一列货运列车正行驶在襄渝线上,而在其临近的汉十高铁上,实施工程人员正在谷城大桥接触网杆上进行作业。李 源 摄“编好队伍快出征,学习技术练好兵,打好襄渝第一仗,生产能力快形成。”11月5日,在中国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我看改革开放新成就”离退休老座谈会上,曾担任过该公司纪委书记的张泗沪,激动地朗诵出他在企业成立初期,参与编写的施工动员口号。在他的带动下,25名退休老纷纷应和,慷慨激昂齐声诵,把这些老铁路人的记忆一下子拉回40年前的筚路蓝缕,回味起40年间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企业孕育成长的那段峥嵘岁月。襄渝铁路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1978年4月,因修建襄渝电气化铁路,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的前身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在襄阳成立,正式踏上电气化铁路建设的雄关漫道。历史有着惊为天人的巧合,40年后的2018年,因为汉十高铁,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建设者再一次在荆楚大地上与襄渝线相遇,在襄阳、谷城、丹江口、十堰区间展示为铁路插上“电翅膀”的本领。襄渝线像个睿智的老人,在秋日的阳光下,缓缓回放列车时速不断的提高的记忆:当年从全线公里,到插上“电翅膀”后变成时速100公里;13年前建设的增建二线公里;今天,与襄渝铁路平行的汉十高铁工地正热火朝天,预计2019年底建成通车时,时速达到350公里,实现“陆地飞行”。两条铁路实现历史性的对望,展开新时代的对话。信号被称为铁路的“千里眼”。舒家忠是当年参建襄渝线仅有的几名信号专业方面技术人员之一,讲起当年的信号施工,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感天动地的拼搏年代。对于设备,他如数家珍:“大站设6502型、中小站设6031型电气集中;区间采用64D型单线继电器半自动闭塞,驼峰自动集中采用7021型电气集中。”那时候,除了轨道车运送大宗材料,解放牌汽车运送小型材料和接送工人之外,就没有一点机械设备了。电缆沟的开挖及信号设备的安装是整个工程的难点,实施工程人员只能利用钢钎、大锤、十字镐等工具,一寸寸、一层层地将电缆沟挖出来。几十公斤、上百公斤的设备,全由几人轮换着在陡峭曲折的山路上一步一步搬运到位。现今的汉十高铁建设,当年的大问题都不再是问题。电缆沟早在站前施工时就已经预留好了预制电缆槽,能同时容纳通信、信号和电力电缆,把当年几个专业因为电缆沟埋设各自开挖而给车站带来的困扰完全解决了。调度集中CTC系统、自动闭塞、ZPW-2000系列电气绝缘轨道电路、CTCS-3级列控系统等新技术的使用,让铁路信号的智能化为保证列车的运行安全提供了强大支持。先进的BIM技术,让一间面积不超过300平方米的信号房,能做到合理布置6万根电线,让复杂的室内布线施工一目了然,更是在工效、成本、工期控制上凸显出前所未有的优势。通信被形象地比喻为铁路的“顺风耳”。襄渝线通信专业线路采用小同轴大综合电缆,长途通信为300路、12路、3路载波通信,铁路电报系统采用打字电报系统。同轴测试仪、高频测试仪、低频测试仪和发电机,就是他们的最高精设备了。“现在,汉十高铁全部采用光纤通信了,一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可以同时保证成千上万个电话通信,传输距离达上万公里。施工设备主要是采用OTDR光时域反射仪、熔接机、SDH传输测试仪、网络综合测试仪等。”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通信专家杨铭讲述了今天的通信技术和设备。“每根光缆都有自己的二维码身份证,各类信息尽数秒懂,使故障排查效率提高了40%以上。”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汉十高铁项目部通信专业副经理刘德锋对此十分骄傲。他们首创的高铁机械化综合放缆实施工程技术,将极大地提高光缆敷设效率,解决列车上信号弱的问题。因传输电能的功能,接触网的接触线和承力索被称为电气化铁路的“毛细血管”。接触网专业施工是为火车插上腾飞“电翅膀”4个主专业中最为艰苦的。已退休的王功成是襄渝线当年的技术员。他说:“那时没有现在的计算软件,技术员要用计算器算腕臂、吊弦、软横跨等各类数据。最快的技术员一晚上只能算出10多组数据,常常是到夜里12点后才能完成。”“接触网架设是高空作业,危险性很大。”提起当年的施工机械简陋程度,王功成直呼“真是很原始”。当年轨道车拉着平板加装自制架子变成的架线车,笨重且不安全,却是那时接触网架设的主要工具。每次架线都让现场指挥人员提心吊胆,防止高空坠落成为确保施工安全的头等大事。立杆作业主要使用最老式的汽车吊。就是这些机械,也没有很多,大多数施工主要靠人力完成。现在的汉十高铁站后电气化施工,有很多大型先进施工机械。进口的恒张力放线车、国产轨道车、作业车、各类大吊车、汽车,还有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自主研发的接触网计算专用软件、公铁两用作业车纷纷出征,人员劳动强度低了,安全系数高了。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最新研发的“接触网腕臂预配平台”也来助阵,工作人员将腕臂数据导入计算机系统,平台自动完成管材测量、切割、画线、打孔、装配等全部流程,4名工人操作5分钟就能完成一组腕臂预配。参与建设襄渝线的实施工程人员尽管专业不同、驻地不同,以工地卫生、工地文化、工地生活为内容的“三工”建设,却大致相同。大家都是上百人住在一个简易的毡房或者木板房里,卫生条件无从谈起。办公、食堂、料库统统是临时搭建,风大了就要担心被揭顶。“我刚参加工作时就在襄渝线,电力专业施工都是自己挖沟、拉杆、爬杆、穿架空电缆,完全是纯手工打造,工地午餐就是两个馒头就着咸菜。”明年就要正式退休、现担任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汉十高铁项目部综合办公室主任的林雪冬微笑回忆。面对今天汉十高铁建设者漂亮的办公楼、设备齐全的办公环境、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娱乐休闲环境,他由衷地说:“现在好上了天,以前那是没法说呀。”过去未去,未来已来。搭载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列车,40个春秋,40年成长,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从无到有,从组建到成长,从襄渝走向全国,在祖国铁路电气化建设与高铁建设事业上写下自己的辉煌。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铁道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本网外链内容出于展示更多详细的信息的目的,任何外链的网页失效或被篡改均与本网无关。